校园动态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史敏教授做客明德讲堂:敦煌壁画舞蹈创作与鉴赏

  • 9月19日晚18:30,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M914《敦煌壁画舞蹈创作与鉴赏》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4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史敏教授。史敏教授带着同学们先“感知”、再“理解”、后“鉴赏”敦煌壁画舞蹈,使大家充分领会到敦煌壁画舞蹈的文化底蕴。国科大人居科学学院的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与西域各国文化、经济、宗教及政治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敦煌在疫情过后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甚至出现了“堵骆驼”的奇观。而作为敦煌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壁画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敏教授指出,莫高窟的敦煌壁画包罗万象,不仅存有传统的佛、道两家的文化遗产,还保留了四大文明古国的风格特征,甚至记载了与星座相关的内容,任何学科在此处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据。

    敦煌壁画舞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乐舞图像,史敏教授将其分为天乐舞和俗乐舞两大类。天乐舞是娱悦于佛教诸天的乐舞,出现在佛国世界中,并以神的形象出现;俗乐舞则指壁画中世俗生活的乐舞场景,充满了人间生活气息。与西方舞蹈不同,敦煌壁画舞蹈更加侧重含蓄的曲线美,而非刻意彰显的肌肉美。伎乐形象静中有动,连脚都是有“表情”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飞天”源自印度,但在其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画中的翅膀逐渐被颇具线条美的丝绸所代替。壁画舞蹈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具备丰富的身体语言,观众细细琢磨后,总会有精彩的发现。画中“人头鸟身”的形象曾被盛唐时期的宫廷雅乐吸收,如今我们却难以欣赏当时的盛况,在此,史敏教授也衷心希望宫廷雅乐能够被重新建立起来。壁画舞蹈中的民间服装和民俗形象与佛教教义有关,旨在劝人多行善事。画中的神灵以头饰表明其身份,这与今日的京剧脸谱类似,体现了各类艺术的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来讲,研究敦煌壁画舞蹈会让我们对艺术会有更广泛的认知。

    史敏教授的《启示-冥想》组合从敦煌壁画佛陀、菩萨、伎乐上百种手印中提炼出的16种手姿,提取了敦煌舞中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若要深入细致地向敦煌壁画学习、从壁画中汲取养分,就必须尊重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红花还需绿叶衬”,手和腕的动作在敦煌壁画舞蹈同等重要,二者结合起来才会有穿透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史敏教授以身示范,给同学们作相关动作指导。史敏教授与她的两位研究生也在讲座现场给大家表演了多段舞蹈,现场的同学们也都积极地模仿练习。

    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史敏教授坚信,研究敦煌壁画中的舞蹈艺术形象,是为了在探索中获取有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千年的壁画舞蹈形象“复活”于舞台,从而为今天的社会和人民服务。在问答环节,史敏教授就“敦化壁画舞蹈的文化底蕴”、“古敦煌音律的破译与解读”、“敦化壁画的丢失与保存情况”等问题作了悉心解答,讲座再一次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介绍】

    史敏,国家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自2006年至今开设《敦煌舞—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男、女班课程,《飞天长绸技》《敦煌舞经典剧目表演实践》等课程。多次获得舞蹈界各项大奖,其中2016年荣获全球华人最具影响力人物——艺术贡献奖。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敦煌舞蹈女班教程——敦煌壁画伎乐天形象呈现》等五部教材专著。编创的舞蹈作品有10多部。自2006年至今承担省部级和院级几十项科研课题,组织、参加多项国际、全国的学术活动。

    责编 :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