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亚热带生态所夏新界研究员参加第一届海水稻学术研讨会并成功签定研发协议

  •   应“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邀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生生导师夏新界参加了12月20日在三亚举办的第一届海水稻学术研讨会,与来自越南、埃及、菲律宾等国家的专家共议耐盐碱水稻的发展,并成功签定了海水杂交稻全球合作研发协议。

      耐盐碱高产水稻(简称“海水稻”),就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至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海水稻因种植于盐碱地环境,水稻矿物质含量较高,且不受传统病虫害侵害,不需农药,化肥用量也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其中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值300公斤计算,每年增产粮食600亿公斤,可多养活约2亿人。不仅突破我国18亿亩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还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类水资源、可耕地和粮食三大危机。

      夏新界研究员团队长期从事耐非生物逆境分子机理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研究进展,培育出了一批耐盐浓度在0.5%至0.8%之间的新水稻品系,2010年其中两个超耐盐水稻品种RS87、惠农K4成功播种于宁夏石嘴山盐碱区并获得丰收。

      该团队将以此为基础,以“巨型稻”为主体,根据自身优势,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非洲水稻所、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等多家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协作,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国内外沿海滩涂和盐碱地土地资源,加快海水稻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进展。会议现场会议现场SR87、惠农K4SR87、惠农K4

    责编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