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材料学院举办第十五期国科大沙龙系列讲座

  • 101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光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204教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国科大沙龙系列讲座(第十期)。本期主题为光电子材料,讲座邀请了国家纳米中心魏志祥老师,半导体所刘建国、吴南健老师,电工所马衍伟老师和物理所顾长志老师主讲。讲座由刘向峰副院长主持,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及其它专业和年级的同学参加。

    讲座伊始,魏志祥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对三个重要的问题展开讲述:基础科学问题、前沿热点方向和大面积柔性器件。魏志祥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代表性的成果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极限是多少?如何实现从小面积到大面积器件?并从有机光伏材料中的电荷产生机制方面展开具体讲解。

    魏志祥老师在讲报告 

    魏志祥在讲报告

    随后,刘建国为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最初科研方向确立的原因。他说到,2009年国内的光芯片技术还比较弱,虽然100G的理论研究已经完成,但是只有2.5G的产品可以产业化,因此,他专注于把穿创新的思维应用到产业化上去。得益于中科院的科研环境,2017年,刘建国研究团队做成了第一款光放大器,解决了第一个从天上到地上通讯电路核心器件自主可控的问题,他们又实现相距6万九千公里的两个卫星之间以1G速率的互联。此外,课题组还致力于解决水面和水下感知问题。成功构建可以听到500公里以外微小声音的器件。刘建国谈到,这个过程就像孙悟空变法术:把毫毛变成很多小猴子,对敌方的雷达进行迷惑。最后,刘老师欢迎同学们与他多多交流。

    吴南健从传感-计算-通信系统芯片研究展开讲座。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光电融合传感-计算-通信芯片;光电融合智能化视觉系统芯片;光电融合互联高性能计算芯片和国科大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经验。第一个部分中,老师主要为同学们科普了半导体光互连高性能计算芯片,以及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随后讲述了光互连计算系统案例。最后,他欢迎同学们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吴南健老师在讲报告

    吴南健在讲报告

      马衍伟从零电阻特征的基本性质和迈斯纳效应讲起,向同学们科普了超导的基础知识。随后,他又介绍了实用超导材料——铁基超导体,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等。

    马衍伟老师在讲报告 

    马衍伟在讲报告

      顾长志首先从材料尺度的角度总结了材料和人类文明的关系,随后重点讲了纳米尺度的材料加工与制造。他向大家介绍纳米尺度加工的重要性。同时,顾长志又为大家科普了固体物理基础的知识。他向大家推荐了费曼的物理讲义,并希望大家对材料学科充满信心,鼓励大家打好物理化学的基础。

     顾长志

    顾长志在讲报告

    责编 :韩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