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蛰伏十年,一鸣惊人——讲述体细胞克隆猴背后的故事

  •   2018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百人学者雁栖论坛”第三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开讲。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教授以及刘真博士,讲述了他们如何十年如一日,克服体细胞克隆猴研究中的重重困难。

      国科大学子对本次讲座报以极大的热情,汇报开始前一小时,就有同学陆续抵达会场。汇报临近开始时,学术厅内座无虚席,连会场门口以及侧面的走廊上也出现许多求知的脸庞。

    丁文军教授主持报告会

      汇报开始前,主持人丁文军教授首先向现场嘉宾介绍了孙强教授及其团队,并代表国科大师生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汇报的主题是“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从基因编辑到体细胞克隆” 报告主要围绕其团队完成的自闭症 MeCP2 转基因猴构建;精巢移植加速食蟹猴传代;Prrt2 基因编辑猴构建;体细胞克隆猴诞生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展开。

    孙强教授做报告

      通过与小鼠模型的对比,孙强教授首先向听众解释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在HIV、Ebola等疾病模型、生殖与健康、脑认知、脑疾病等领域的重大科研意义,深刻剖析了体细胞克隆猴技术的优势,同时也提出了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困难与阻碍,引起听众们深入思考。

      科研的目的就是寻求突破,排除前人所没有完成的困难。借由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传代周期长、繁殖能力低这两个主要挑战,孙强教授将目标放在了阻碍众多领域进步之路的大问题上——如何获得遗传背景、基因型表现型一致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自2009年组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苏州)以来,孙强教授携精良团队一直在为解决这一阻碍而努力,一方面,团队培养出巧手的技术人员提供精准高效的卵细胞核移植的高超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对胚胎早期发育的深入探究,摸索出了高效获得优质胚胎的实验体系的构建。掌握了这两点无异于如虎添翼,终于,体细胞克隆猴于2017年末顺利诞生,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整个医学健康界的广泛关注。

      从2008到2018,科研人员走过的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既然如此,我们路遇坎坷时又应如何克服?孙强教授提起了团队在构建自闭症猴模型时亲身经历的成败曲折,鼓励大家要紧跟时代发展,把握科研目标,将更多的热情与真诚态度投入到科研中,并向在场听众发出诚挚邀请,欢迎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医疗健康科研的马拉松。

    现场气氛热烈

      会后大家的热情仍未消退,同学们团团围住住刘真博士,对实验细节、科研生活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追问。

    责编 :陈俊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