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自然地理野外科研实践纪实(六)

  • 翻越恒山之岳,途径桑干之水,魏晋之地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在生态建设的号召下,这片土地必将焕发生机。“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7月25日早晨,在唐代诗人刘皂浓浓的思乡情中,在吕昌河老师、戴君虎老师和黄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桑干河河畔,开始了第7天的野外实践。今天距离《渡桑干》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已有千年。

      桑干河流域观察点示意图

    桑干河流域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北麓,汇入官厅水库,是永定河上游最重要的支流。10点25分,我们师生一行21人,到达了第一处实践地点—桑干河谷地的一处农田(图1),观察了农田种植作物类型和长势、土壤和灌溉情况,识别了该地域的水热条件。在此处,我们观察到农田旁高大且枝叶茂密的杨树,得出一个大致的推断,即此地的水热条件较好。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随后,我们靠近农田,进一步观察作物类型的长势情况。在该观察点附近,分布有黄花菜和玉米作物。黄花菜为经济作物,利润回报较高;该处的玉米长势良好,通过其灌浆的状态可以判定播种时间较早,是春玉米。我们在田间空地中挖出一小片土壤,通过滴盐酸溶液的方式来推断土壤中碳酸钙的含量。对比其他地域土壤滴盐酸后冒气泡的剧烈程度,并且与浑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30mm左右相结合分析,可以大致断定该地区为半干旱区。

     长势良好的杨树

      黄花菜

    春玉米

    野外实践不仅需要观察,也要注重资料的收集。我们通过与路过的一个农民交谈,获取了许多重要的信息。这个农民家中有八口人,承包了上百亩农田;当地村民的人均耕地超过10亩,说明这个地区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玉米的种植日期在四月下旬,收获日期为十月上旬,单产预计将达到650–700kg/亩。至此,第一处观察点的实践告一段落,迫于时间压力,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处实践点。

    历经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后,于11点20分,我们来到了第二处观察点,此处为退耕生态保护区域,也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此处的观测,极大地加深了同学们对于黄土特征和土壤侵蚀的认识。

     黄土地貌观察点

     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

    我们率先观察了黄土的垂直节理。黄土以粉沙为主,质地组成均一,垂直节理发育,雨水易于渗入,发生崩塌和沟蚀,形成切沟。在此,两位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黄土风成和水成的观点。在此处,我们再次进行盐酸测试,发现盐酸反应不是特别剧烈(与之前差别不大,微弱)。

     远处沟壑纵横的黄土侵蚀地貌

    黄土让戴老师想起了他的故乡—关中,于是,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在关中将黄土作为涂料的小故事。黄土颜色发黄,因此逢年过节用黄土刷墙和和灶台。我们将黄土的颗粒捏碎后,发现其粉末极小,由此推断黄土耕作打碎后不抗风蚀。向西南方向远眺,可以发现黄土侵蚀的沟壑存在,说明黄土抗蚀差,耕垦不当易于发生侵蚀,因此,需要加强保护,坡度较陡的耕地应退耕还林或还草。

    黄土的滑塌

    在老师们引导下,我们还观察到沟谷坡的滑塌、裸露地表的击溅侵蚀、沟蚀等现象。

    毫无疑问,这样近距离观察黄土地貌是令人震撼的,也让同学们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生态建设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这让我们想起了徐霞客,快乐的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的野外实践仍在途中。

    责编 : 王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