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一碗豆浆, 跨越山河

  •   故乡之味跨越了山河,在记忆深处留下特殊的脚印。离家的日子中,这些味道像一本词典中的书签,指引着与家人之间的交集错落。循味而往,便能在一切可能的缝隙中,感受到藏于字里行间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深眷念。
      石磨下氤氲的黄豆香
      我应该算半个山里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每逢暑假总是将我和弟弟送去爷爷奶奶家,我得以在山里度过愉快的暑假生活。
      山里的生活并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爷爷奶奶总是早上5点多便起床,伴随着袅袅的雾气和“叮叮当当”的牛铃声,辗转不同的地方割草、种菜、收玉米、放牛……待日头大了,便背着背篓回来,有时装的是蔬菜,有时候背的草,有时候是柴,总是装得快要溢出来。
      放下背篓,爷爷便会去做鸡的吃食或者扫地,奶奶则开始做饭,吃完饭又会上山继续农作,周而复始,风雨无阻。若说有什么时候不同,大约是做酸水豆腐的时候。
      以前,做豆腐是费时费力的。奶奶总是提前一天晚上开始泡黄豆,由于家里孩子多,总是会泡一大盆黄豆。第二天,经过一夜浸泡的黄豆已经被水充实得鼓鼓囊囊,挤满了整个盆。吃完午饭后,爷爷便会去担一桶水,将磨搭上,用瓢盛几碗黄豆再配上一碗水后,就开始围着磨研磨,几个孩子围着看,惊喜得想试一试,乐得稀奇,嘻嘻哈哈的打闹声和推磨的声音绕在一起。不过几个孩子也就只看了一会儿,便觉无趣,便跑去玩耍了。
      待玩耍完回来,院子里的爷爷已经在冲洗石磨,厨房里的奶奶坐在柴火灶前,时不时填上一根又长又粗的木头,确定火候后,再走到铁锅前,用大铁勺在铁锅里打转,时不时发出些剐蹭声,慢慢得,一股豆香氤氲而出。
      这时,奶奶总是大声吆喝:“快来喝豆浆了,这种自家种的最好了。”大家顿时都跑到锅灶旁边,端起自己的那碗。
      在豆浆的醇香中,大家唠着家常——今天做了多少作业、抓了几只螃蟹、跳赢了几个格子……谈话声借着滚烫的豆浆,捂暖了整个夜晚。
      萦绕耳畔的五谷杂粮讲坛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一直是一个热爱养生注重营养的人,这也在豆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爷爷奶奶做的丝滑的黄豆豆浆不同,母亲总是将各种豆类、米类、坚果、红枣枸杞等一起放入豆浆机,待榨汁完毕,她并不将榨后的渣倒掉,反而将豆渣倒入过滤好的豆浆中,一起倒入锅中煮沸。
      煮后的豆浆总是非常浓稠的,呈一种黑灰色,比芝麻糊的颜色略淡,偶尔能见小粒红枣皮的身影,更像是杂粮糊。一开始,我喝不习惯,觉得混有豆渣的豆浆有些噎,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了。
      “不行哈,喝完!长个子的,就长这几年,都不准剩哈!”
      可能对于长高过于渴望,又或者迫于母亲的威力,我总是将豆浆喝得干干净净。喝豆浆的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母亲的五谷杂粮“讲坛”,例如黑芝麻的功效、红豆的好处、豆渣的丰富营养、红皮花生最是补血,等等,这碗豆浆仿佛一个按钮,每每喝上,关于原材料的讲解便如影随形,环绕在耳畔,直至喝完才会结束。久而久之,不仅对于这种醇厚、独特的豆浆十分习惯,更是对所有原材料的好处了解得透彻。
      时至今日,我从未在除家之外的其他地方喝过混有豆渣的五谷杂粮豆浆,似乎只有家里才有这种做法,也更是见不到用石磨推的豆浆。在外学习期间,有时在学校喝到黄豆豆浆,抑或是在街上闻到红枣的香味,便不免忆起所有孩子围着石磨的笑闹和母亲带有乡音的朴素讲解,心中也不免泛起了一阵涟漪。
    而令人感到温暖的是,即使他们不在我的身旁,无法用行动表达爱,但他们
    也总关心我吃的每一顿饭、居住的那座城市、身旁的朋友,关心吹过我脸颊的柳絮、晴朗的天空、远处的高山、夜幕下的点点星光,这些稀松平常的对话也构筑了家的底色。当言语成为刻度,丈量相互间的关心和牵挂,这个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一碗豆浆里。
      春夏秋冬,四季在豆香中更迭。离家千里时,它们在视频的那一端展现,是家人才懂得的暗号,更是深深揉进了记忆中的爱与温情。这种家的味道仿若一扇任意门,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忆起,便望归家,只要尝到,便是幸福。

    责编 :李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