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暑假记事】2万步走出来的安全防线

  •     早上6点,姚胜利准时起床,打开手机,翻开工友微信群,确认调度室发来的巡检路线、队友、司机以及应急救援小组清单。接着,他将约1000毫升的军用水壶装满水,左挎4斤左右的应急药包,右扛8公斤的空气呼吸器,胸前扣上硫化氢检测仪,手持登山杖,准备出发。

        7点前,姚胜利必须做好一切准备,与队友一起到达黄家坡隧道出口。否则,他将无法在烈日焦灼的中午之前交付巡检结果。

        姚胜利是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贵州采气厂川东北工作部的一名管道巡检工人,这里像他一样的管道巡检工共有74名,平均年龄44岁,最小的22岁,最大的54岁。他们每天辗转于数百公里长的酸气、燃气和污水等管道及其附属物,还要向沿线的村民宣传安全知识。

        姚胜利每天巡检路线全长约10公里。在巡检过程中,巡检工人们需要穿越1条隧道、跨越4个穿越河流的桁架、检测2座燃气阀室、1座露天阀组和5个阴极保护装置,还要用镰刀一点点地砍掉隐藏在杂草堆中的根深植物。

        工人们实行三班倒工作制,连续工作40天,休息20天。每天负重徒步在深山老林中,脚踩酸气、污水管道,像探头一般观察管道是否出现故障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这是姚胜利的日常工作。姚胜利必须在烈日焦灼的中午之前交付巡检结果姚胜利必须在烈日焦灼的中午之前交付巡检结果

        尽管在常人看来艰险而乏味,但他却乐在其中。“沿线的景色很美,早上会有很多野鸡飞来飞去,还会遇到蛇。”他坦言,虽然巡线压力很大,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赏山悦水,他很满足。

        240分钟,20000步,在姚胜利的手机里,每天记录着他在这条线上行走的时间和步数。加起来,他走的路可以绕地球70圈了。

        杂草为路、蒲苇为栏,桁桥面都是由网格组成。一遇刮风下雨天,就可能发生泥石流、滑坡,本就无处下脚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这样的“路”,从去年第一次正式走线到现在,姚胜利已经重复走了129天了。

        “妹妹,这里的山路有些难走,你在东北没有走过这样的山路吧,拉着我的手!”前面领路的魏雪梅已经是这条线上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不出来走了8公里的样子。走到一号阀室的时候,她说:“如果遇到雷雨天,我们要24小时待命,保证阀室运作正常。”

        在山间行走,受伤是家常便饭。比起身体上的伤害,更让姚胜利感觉到“心累”的便是与村民沟通的时候。在第一期管线建设时,他们遇到村民在挖鱼塘,“这必定会从我们的酸气管线上压过去,下面埋着20多根管道呢。”姚胜利说,“不制止不行,酸气管线一旦挖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十多吨的挖掘机压过管线可能会发生硫化氢的泄露,影响巨大。”蒋彬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他就是姚胜利口中站到挖掘机前面交涉的员工。

        虽然蒋彬立马冲到挖掘机面前和施工人员劝导交涉。但是挖掘机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站在挖掘机前的蒋彬心里有点紧张了,管道内有超过1000ppm以上的硫化氢泄露,只要吸一小口,足以致命。

        蒋彬将情况向上级汇报,联动乡镇府有关部门前去了解情况。就这样,他一站就是3个小时。这期间他想了很多,各种结果在他脑海中演练了一遍,但他心中只有“生命线”。

        为了让群众和老百姓了解国家对管道的保护,他们因地制宜制定了通俗易懂的告村民的《告知书》,管道40米范围内不允许构筑物,比如池塘,修路,栽种果树。

        2015年12月1日,贵州采气厂这支新组建的巡管队伍就正式开始接手元坝气田酸气管线的巡护工作。这条管线是为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提供气源的“川气东输”管道的通畅提供保障,更是管线周边老百姓的安全后盾。

        姚胜利常把“习惯”挂在嘴边。春节不能回家、家人不支持、工作危险性,他都用“习惯”两字概括。对于未来,他没有想太多。眼下,20000步,是他交给元坝气田的最坚实的安全防线。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  韩扬眉  哈尔滨师范大学  牛子群  广西民族大学  张宗海

    阅读原文http://zqb.cyol.com/html/2016-08/31/nw.D110000zgqnb_20160831_4-05.htm

     

    责编 :王秀全